历史
京都被称为千年古都,但您是否知道,在长冈京(784年)或平安京(794年)之前,奈良时代就曾在此建都?约1300年前的天平12年(740年)12月,圣武天皇自平城京迁都至现在的木津川市,建立了“恭仁京”。由于仅维持至天平16年(744年),只有短短3年3个月,因此被称为“幻之都”,不过这短暂的存在却从根本上改变了日本。迁都发生在动荡时期,当时平城宫遭遇地震,天花的大流行又夺去了藤原四兄弟的性命。圣武天皇的辅佐大臣橘诸兄任用作为遣唐使从唐朝归来的吉备真备和僧人玄昉,试图推行改革,但这却引发了藤原广嗣之乱,导致政局陷入动荡。作为古代都城,恭仁京的地理位置十分理想,其三面环山,南面有河川流淌,具备了建都所需的条件。后来因编纂《万叶集》而闻名的大伴家持,也曾作为年轻官员在恭仁宫任职,当时还吟咏过那里的自然之美。他写道:“新筑的恭仁之都,群山清朗,川水澄明,天子理应在此治世”,诗中称颂了山川的清澈秀丽,并认为圣武天皇选择在此建都是最为恰当的。在恭仁京作为都城的短暂时期内,圣武天皇实行了一项足以永远改变日本的革命性政策。为了稳定国家财政,他将《三世一身法》转变为《垦田永年私财法》,使开垦者能够永久拥有开垦地。这是一场从根本上改变日本农业制度的改革。此外,为了以佛教护国,圣武天皇还颁布了历史性的《国分寺建立之诏》和《大佛造立之诏》,表达了对万物繁荣的祈愿。从平城宫拆解并迁建至恭仁宫的大极殿,在744年都城迁至难波宫之后仍留在恭仁。后来,这座皇帝的建筑变为山城国分寺的金堂,成为当时日本最壮丽的寺院。这一时期的七重塔基石几乎完整地保存至今,其中支撑中心柱的基石直径达1.5米,规模之大令人叹为观止。在迁都之前,圣武天皇向官僚们征求意见。其中181人支持继续留在恭仁京,153人则选择迁往难波。当向当地民众询问时,绝大多数人选择了恭仁京,但即便如此,都城仍然被迁往难波宫。京都府教育委员会自1973年以来对这座幻之都持续进行调查,其中最重要的宫殿区域现已被指定为国家史迹,同时还不断揭示关于日本历史在这一重要时期的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