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雖然京都被稱為千年古都,但是您知道在長岡京(西元784年)與平安京(西元794年)之前的奈良時代裡曾在此地建都嗎?在距今1,300年前的天平12年(西元740年)12月時,聖武天皇將都城由平城京遷至現今的木津川市。這座都城被稱為「恭仁京」。恭仁京作為都城的時間只到天平16年(西元744年)為止,長度上只有短短的3年3個月,因此又被稱為「幻之都城」。但是恭仁京在短暫的存在期間裡從根本上改變了日本。這次遷都發生在平城京的動盪時期,平城宮發生的地震與導致藤原四兄弟死亡的天花大流行造成了劇烈衝擊。擔任聖武天皇顧問的橘諸兄啟用從唐國歸來的遣唐使吉備真備與僧侶玄昉並嘗試進行政治改革,但這舉措引發了藤原廣嗣的叛亂並導致政局不穩。恭仁京的地理條件在古代作為都城可說相當理想。此地三面環山,南方則有河川流經。後來以編篡萬葉集而聞名的歌人大伴家持在當時是於恭仁宮任職的年輕官員,他也透過作品歌詠當地自然之美。「現在建設的恭仁京,可以見到山川的清澈,建都於此可說是理所當然。(今造る久迩の都は山川のさやけき見ればうべ知らすらし)」(註釋:恭仁京又稱久邇京),從這首和歌可以看到他非常認同聖武天皇在此建都的選擇。在恭仁京作為都城的短暫期間裡,聖武天皇實施了數道永遠改變日本的革命性政策。為了穩定國家財政,他將「三世一身法」改為「墾田永年私財法」,允許開墾者能夠永久擁有開墾地。這項改革從根本上改變了日本的農業制度。而且為了透過佛教鎮護國家,他還發布了歷史性的「建國分寺之詔」與「大佛造立之詔」,表明了祈求所有生靈繁榮昌盛的願望。當平城宮解體時大極殿被拆遷至恭仁宮,但在西元744年都城再次遷移到難波宮時大極殿則被留在了恭仁宮。這座皇室建築後來變成了山城國分寺的金堂,並成為當時日本最壯麗的寺院。當時的七重塔礎石以相當完整的狀態留存至今,而且支撐中央支柱的礎石直徑還達到了讓人讚嘆的1.5公尺。在遷都之前聖武天皇曾向官僚們尋求意見。官員之中有181人支持繼續留在恭仁京,有153人選擇遷都至難波京。在詢問當地居民時絕大多數都選擇了恭仁京,但最後聖武天皇仍將都城搬遷至難波京。京都府教育委員會自西元1973年以來就持續調查這座幻之都城,目前最重要的宮殿區域已經被指定為日本國家史跡,並且持續為我們帶來對這個日本史關鍵時期的重要發現。